近年来,我国水处理行业发展迅猛。在利好政策的助力,以及行业治理需求的不断释放下,农村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治理、污泥处理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等细分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水质污染问题正在逐渐恶化,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安全。眼下,除了大气污染防治市场火爆,水处理市场前景同样可观。据统计,我国水处理行业2017年的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800亿元。一系列政策“福袋”相继落地,叠加多路资本加速涌入,让水处理产业走进了万亿时代,同时也给水处理整体产业链带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
近些年,污水处理设备已深入城镇和农村。农村水污染治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省市、自治区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关注度持续走高。然而,农村污水处理仍存巨大缺口,未来治理需求将加速释放。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消息,2016年农村污水处理率仅为22%。另外,“水十条”要求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19年完成。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农村污水治理将成为继城市污水治理之后的下一片蓝海。根据住建部信息,下一阶段将对农村污水处理采取的策略是重点推进、梯次推进的办法,全国大致有1.6亿户的农村污水没有得到处理,按每户投资额1万元考虑,建设投资市场空间达到1.6万亿元。
随着工业环保呼声日渐升高,工业废水治理需求无处不在。目前,我国已出台10多项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相关标准、30多项水污染物排放国家环境标准、20多项水污染物排放地方环境标准用于规范指标行业发展。利好政策加码、行业需求释放,工业废水治理逐渐受到重视,发改委和环保部不断加大对工业废水行业的投资力度。
污泥处理是从污水处理环节分离出来的一个细分领域,随着污水处理的蓬勃发展,污泥产量也在大幅增长,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千亿。据调查,我国污泥能够做到安全处置的仅为10%左右。为加速污泥治理速度,“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在污泥处置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政策的推动下,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即将迎来蓝海市场。据数据显示,污泥处理工程市场将达到600亿左右,运营市场规模约在300亿到400亿上下,整体规模将再创造一个千亿环保细分市场。
新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于2017年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于2020年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7年8月16号,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河流是2100条,完成治理的是927条,完成治理占比44.14%,不足一半。由此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黑臭水体治理都将会重点推进。
如今,“水十条”部分指标考核临近,在切实的需求下,近期释放的黑臭水体治理市场空间预计超过两万亿元,且在2017年左右达到峰值。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佳健成确立了与之匹配的品牌战略模式,实践“高效、协作、创新、共赢”的企业精神,以“服务市场、速战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造健康净水、环保生活而持续创新!
水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但水资源是稀少的,而且水资源污染严重,所以需要水处理的,而水处理有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一般都是选择紫外线杀菌器这种物理方法进行水处理,保障水质无二次污染,安全可靠。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现存的主要问题即城市配套管网不到位、污水收集效率不高,而管网配套不足则会造成污水处理设施缺乏足够的上游进水,产能利用率低。“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将有效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增加污水处理量,从而实质性增加污水运营企业的结算收入,提高盈利能力。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以及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提高势在必行,因此,未来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均面临提标和升级改造,如除臭改造,强化脱氮除磷功能,污泥稳定干化,出水水质提升至一级B、一级A甚至更高的标准等。未来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提标改造进程,为现有的污水处理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水处理是为了使水质满足特定环境及回用的用途,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水质进行治理、去除或增加水中某些对生产、生活及环境不需要或需要物质的全过程。目前,按照污水来源和处理途径,我国水处理可以细分为原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市政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出于成本考虑,其产生的大量污水经过不同的药剂、专业化设备及技术工艺净化处理后进行循环使用、部分外排,处理环节多在工业企业内部。生活污水则由于排放源分散(排放主体多为办公及家庭环境),因此多在污水处理厂集中进行处理。而针对污水聚集的河流、湖泊等受污染严重的水体则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综合治理后达到环保景观要求,同时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质量。
我国用水量不断攀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均用水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2-2015年,我国每年人均用水量由429.50立方米增至445.09立方米。废水排放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01-2015年间我国废水排放量由433.00亿吨/年增至735.32亿吨/年,复合增长率达3.85%。废水中包含大量污染物,给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以推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断加大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我国水污染防治领域的财政支出金额由364.87亿元迅速增至534.6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7.94%。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1.25亿吨增至1.82亿吨,成为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此外,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推进。近十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实现快速增长,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由764座增长至6,910座,增长了近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现阶段工业用水的价格普遍较低,工业企业开展污水处理的内在动力不足。未来工业用水的价格持续上升(尤其是部分缺水地区)及水处理成本下降,将促使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由“被动提标”转为“主动节水及水回用”。政策、市场因素是驱动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双轮,我国工业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将大有可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量急剧增长,由2004年101.44亿吨增加至2015年的535.20亿吨,复合增长率达16.32%;农村污水处理量由5.2亿立方米增至78.95亿立方米,复合增长率达28.05%。
未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水平将大幅提升,大大拉动生活污水处理市场需求。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不低于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90%;建制镇达到70%,其中中西部地区力争达到5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到2020年底,城市和县城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不低于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县城力争达到15%。“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万立方米/日。其中,设市城市2,856万立方米/日,县城1,071万立方米/日,建制镇1,095万立方米/日。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工业用水总量较大,对我国的用水环境产生较大压力。工业废水待处理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水质排放标准也将越来越严格,环保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根据环保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3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9.5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35.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达27.12%。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绝对数量较大的淡水资源,但是人均淡水资源却相对匮乏且呈现地域不均匀分布状态,全国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约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在经历技术研发、产业化等阶段后,正进入产业发展与应用阶段。